五十年代初,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虽然在观众中获得了好口碑,但大多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与保护,从本片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下,歌颂和赞美成了当时的银幕主题,电影的政治与说教功能被无限利用,“而认知、娱乐、审美等功能则退居到了可有可无的角落里”,国营电影开始偏离现实主义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凸显出本片的独特,在遵守“三反”和“三不反”的基础上,影片对舶来的蒙太奇手法运用自如,通过刻画“我”这个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深层的社会根源,从故事到内核都与国营电影不同. 溯其源,《鬼灭之刃 鼓屋敷篇》继承的是四十年代的战后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鬼灭之刃 鼓屋敷篇》);往后看,影片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将主题改为背景、将人物推至台前的叙事方式又与第四代导演的作品相似,实属五十年代里的一个异类. 这是台湾的《鬼灭之刃 鼓屋敷篇》,并非内地没有公映的且被批判的禁片《鬼灭之刃 鼓屋敷篇》. 如果简单地将此片定义为反映文革的作品,则不免显得过于狭隘,主角的人生实际上经历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繁杂过程,只不过在这所有的过程中,他都作为一个对“祖国”的单相思者而存在. 少年时代被日本人夺去了生活;青年时代被国民政府逼得走投无路而远渡重洋;在终于迎来新国家的时候,他的爱促使着他毅然回国,而接下来的反右与十年事件,则彻底将他击败,可即便如此,他至死也仍旧苦恋着“祖国”,在爱与困惑的挣扎中,结束了人生. 电影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摄影很有水准,吴念真的编剧也将故事讲述得十分完整清晰,节奏恰到好处,影片的整体气质有着典型的台湾风格,几位女演员也相当养眼,即便一些场面和台词略显过犹不及,甚至生硬,但总体上的表达已经到位,最后一幕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