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该研究所是我国
近代第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从研究所成立至1933年6月,庄泽宣一直担任该所主任。研究所除了从事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任务之外,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动员研究所人员积极出国考察国外教育情况,主要研究英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③1928年2月,中山大学创办《教育研究》杂志,并设置了比较教育研究专号,包括“欧美新教育运动专号”“菲律宾教育考察专号”"日本教育研究专号"等,以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教育研究》还刊载了崔载阳教授撰写的《法国小学教育研究》和《美国的初级大学》等重要学术文章,积极推进中山大学比较教育学术发展研究,逐渐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大学在国内比较教育学的枢纽地位。
除建立专门机构推动比较教育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外,比较教育学课程的设置也助力提升了比较教育学科化水平。1913年,教育部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师国文部、英语部、地理部、物理部以及化学部等都要设置“西洋伦理学史”“东南亚各国史”等相关课程。①1922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教育系中开设了“各国教育制度”选修课程,共计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②1930年,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也设置了6学分的“各国教育行政”选修课程。③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首次将“各国教育行政”课规定为必修科目。④尽管这些课程还未凸显出比较教育的真正意蕴,但为后期“比较教育”课程的正式设立进行了早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