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俗语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迂腐部》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明代某郡郡守,一天亲临御史台审核某一案件定案之事。定案文书中有“病故”二字,下属官员念到这个地方,不敢把它读出来而用手将它盖住。郡守见文义不连贯,于是用笔敲开下属的手指,忽然看到这两个字,勃然变色,就好像遇到了什么可怕的敌人,急急忙忙将文书绕着案桌的桌柱旋转数次,口中还不停念道:“乾元亨利贞。”[2]此郡守害怕说了或听了“病故”二字,灾难就真的会降临,即所谓“说曹操曹操到”。“说曹操曹操到”就属于俗语。
一、俗语的范围与来源
“俗语”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说苑·贵德》:“俗语云:‘画地为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俗语(vulgarism)又称方言土语、常谈、常语、常言、俚语、俚言、迩言、乡言、乡谚、恒言、俗言、俗谈、直语、里语、古语、传言、俗谚、谚语、里谚、野谚、俗话、街头巷语、里言、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关于俗语的范围,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
汉语俗语的义界比较宽泛,是指包括口头禅和谚语、谜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绕口令和俚语等在内的基本定型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民俗语汇和短语。地域性和俚俗性是其主要特点。美国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的《语言论》中,有个著名的命题:“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或几个)种族,属于身体上某些特征与别人不同的一个群。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3]俗语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一种特殊符号形式,多首先出现于某地方言,有些至今仍流行于某一方言区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