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世纪,一些知识分子为民代言,为民生鼓呼。魏晋之际的鲍敬言设计了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他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比作獭食鱼、鹰吃鸟的关系,“夫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而当时的统治者大肆聚敛,造成老百姓贫困,“夫谷帛积则民有饥寒之险,百官备则坐靡供奉之费,宿卫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民乏衣食,自给已剧,况加赋敛。重以苦役,下不堪命,且冻且饥。”老百姓忍饥挨寒,连基本的民生都难以保证,鲍敬言故提出要消除徭役、赋税和掠夺,“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人人过着劳动、幸福的生活,“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汎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安土乐业,顺天分地,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8]民生无忧,岂不乐哉。
宋元之际,思想家邓牧提出一种与鲍敬言的乌托邦颇为类似的理想。他尖锐地抨击了统治者,认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不劳而食的害民贼子,是吃人的野兽。而要保障广大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要,他主张“废有司,去县令”,使天之生民,人人能够从事一种职业,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