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青春》2015年5期31向着自由精神充分开放之于时下小小说的走向,一位评论家曾指出:“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更清晰的艺术自觉:不仅是讲一个短小的故事,而且是回应着绝句式的、笔记式的感受和表达的古老传统,同时向着民间的、互联网式的自由创造精神充分开放。”(李敬泽:《金山》2015年1期)2013年,美国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获得布克国际奖。按照布克国际奖评委的说法,她的故事“是微型小说、轶事、散文、笑话、寓言、神话、文本、警句,甚至是格言、祷词,或仅仅是观察”,难以归类,是“结合了清晰、格言般的简洁、形式的创新性、慧黠的幽默感、荒凉的世界观、哲学张力及人生哲理”(詹姆斯·伍德)的。
无疑这是对小说形式的拓展与探索。从本质上讲,小说永远不满足于现有的范式,它永远在探索、在改变自身已形成的一切形式。这也是小说家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与尝试的原因之一。而从短小的形式入手对文体进行探索是最便捷有效的。
收录在这一辑中的作品,诸如劳马的《改不掉的毛病》《无语的荣耀》《演员》《走遍世界》,大解的《当面评估》《人之惑》《为什么?》《望见了自己的后背》《影子大厦》,白玛的《七彩石》《少女小鱼》《拉呱》《如果》,李黎的《严密》《您就是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目光把自己送到天上》《十多年的伙伴》等便体现了这种探索与尝试。从外部形式上看,它们皆不具备传统意义上小说的诸种元素,仅仅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断。显然,这些作品创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一个编织故事,而在于传达一种内心的体验。相对于故事对意义的追求,它们更为灵动跳跃、也更为纯粹,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它们是灵感闪现的一瞬,是些思想中熠熠闪光的“吉光片羽”。劳马对世事的深彻洞察、大解之于存在本相的探究以及白玛和李黎对个体生命诡谲与疼痛的关注,呈现出生命的悲凉不幸,映现出我们当下精神生活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