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主张是存在争议的,而且也曾经进行过大量的争论。当然,这些争论并不是在一般民众当中进行的,他们对任何激昂演说家的话都信以为真;也不是在演说家当中进行的,他们对任何三流语言学家的话都信以为真。可争论真的存在,而且有着充分的理由。
人们怀疑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并非两种语言的原因之一是,除了不同的名字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印度斯坦语。这个词,你现在在南亚次大陆上已经很难听到了,但20世纪中期之前很常见,而且在其他地方(如斐济和苏里南)的传承语言使用者[1]当中,它至今仍是一个主流词语。虽说它基本上已经过时,但它仍然极为有用,因为它对一种鲜活现实的描述比“印地-乌尔都语”这个合成词更便于人们理解。宝莱坞电影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样大受欢迎,因为对话用的是两国许多人都能轻易理解的语言。反之,自称说印地语的人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用乌尔都语演唱的歌曲。尽管两国在这件事上各有强硬观点,但一般而言,判断印度普通人闲聊用的是印地语还是乌尔都语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总的来说,把它们看成是一种语言来展开讨论有其合理性。在我的书里,能够彼此自由交流的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印度斯坦的分裂是近代才出现的,是人为的,而且不少人都对此感到遗憾。这是一条裂痕,绝非彻底断裂,如果让它自由生长,它最终会逐渐愈合。不过,让它自由生长的状态几乎是无法达到的——至少,当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的花言巧语轻易地赢得了国境两侧的选举时,它不可能自由生长。